当前位置:首页 » 创业 » 内部创业:选择大于努力
内部创业:选择大于努力
来自:新思网络时间:2012-08-21 10:23:42

内部创业,看着光鲜,有丰富的资源和支撑,但是实际做起来很困难,内部合作是关键,也是最难的地方。

文/天下网商特邀作者 陈晓峰

编者按:风车网是人人网旗下类Pinterest旅游社交网站,从3月20日高调上线,到5月17日团队解散,风车网经历了仅仅不到2个月时间。陈晓峰作为原风车网负责人,曾经从业于百度和人人等多家公司,本文中其内部创业的教训,不仅仅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有借鉴意义,对于广大希望通过内部创业线上突破的传统企业而言,也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注意的地方。

去年4月份,因为种种原因,离开干了4年的百度。当初也没有想过创业或者内部创业,正如许多百度技术出身的经理一样,我厌倦了各种系统架构与协调配合,也厌倦了与一群操蛋的PM合作,希望能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
离开百度后进入了一个社交游戏公司,这个时候人人网HR找到了我,说是高层希望见面认识认识,结果过去一顿面试。开始,让我负责糯米的产品和技术,我拒掉了(不是不喜欢团购,是这些产品都太像了,糯米那个时候是半个PM兼职),然后说有个人人网和艺龙合资的内部创业项目“风车”(开始叫蜻蜒,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保留了蜻蜓,让我们另找域名,我找到了风车),旅游方向,觉得不错,而且人人网马上就要上市,就过去了。

现在想想,一句话特别有感觉,那就是:选择大于努力。无论是大学生找工作还是各种原因的换工作,还是与朋友一块创业,谨慎地选择——选择靠谱的公司,选择靠谱的产品,选择靠谱的经理和伙伴,选择靠谱的老板,多花些时间接触和侧面了解,能够避免许多的弯路。我就是走上了这么一条弯路。

不过,成功失败各有所得,关键在于正确面对。对我个人发展来说,这段弯路其实还是非常有收获的。如果加以总结沉淀,也能变成以后一种历练。正如一折店的涂志清和我说的:陈老太太(指陈一舟)帮你创业失败买单,还给你发工资,这次创业你实际是赚了。

我不是很喜欢写回忆录的人,不打算写流水账记录内部创业的点点滴滴。写些心得,与好朋友一起分享,也是帮自己沉淀。很多道理很简单,很简单。

别先君子后小人

清华读研究生期间,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创业,做电信设备供应商。一台系统能够卖到38~45万元,成本只有2~3万元,开始发展还不错,然后很多厂家包括华为也进入这个领域。不过这些外在因素并没有打垮我们,几个创始人开始内讧最终打垮了这家公司:CEO陪电信客户欧洲吃喝嫖赌,又不见单子出来;CTO觉得他也卖了2台,完全可以单独干;兼职做硬件的创始人觉得你们这样搞公司迟早完蛋,赶紧变现退股。

最后,创业黄了,兄弟见面反目。想想开始一腔热情一起打天下的时候,大家都是君子,说了可以不要工资,可以不要Title(职位),自己掏钱买股份,但是有了一点点起色后,都开始算计和相互算计了。

内部创业,看着光鲜,有丰富的资源和支撑,但是实际做起来很困难。内部创业的成功率应该没有外部创业高。我的建议是:刚开始别太乐观,别太信口头承诺,多争取,多确定下现实的、书面的东西。

公司内部创业,内部合作是关键,也是最难的地方。一般公司会从各个部门抽调一些人员到这个团队(也有很多是垃圾人员踢到这边的) 。这样做一方面底层合作流畅一些,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文化的传承。

不过,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里会出问题。当老板把这个项目和团队成员介绍给各个平行团队的头的时候,各个部门的头都会挖心掏肺地表达:欢迎过来一起抢占互联网的制高点,俺们兄弟部门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你们。其实,这个话不是说给你听的,是说给老板听的。

等到具体合作事情时,一般这样表述:这个事情不是我们的KPI;你们需要提前准备全年的计划,其中和我们相关的,需要老板审批;我们产品也想支持,不过RD(Research Develop研发工程师)人手不够;我们RD支持没有问题,但是需要和项目经理商量排期,并且和产品部门确认需求。我给老板写了一个详细的介绍,老板总是很官方地回答说:Good point! We will study it。(好主意,我们将研究看看。)

所以,在许多公司,都是高管直接抓创新项目的前期孵化和资源的协调。如果不行,可以一开始就把这些资源给沟通好,系统和技术层面需要提升哪些支持;广告资源每个季度提供多少;BD需要做好哪些支持。

开始就小人到底,然后和气共事。

找个靠谱的老板

公司跨部门配合,虽然比较复杂,但是用心经营还是挺好协调的。最难配合的,还是创业项目。说白了,你没有资源,光靠许诺和忽悠,没有人会支持你。能够支持你的,除了过去的资源、新建立的关系,最有效的还是你的老板。你的老板和你风格是否相符,他是否积极帮你寻求资源,是否看好这个新方向,是否做好了长久的计划和打算,这些都是需要去研究的。要是你的老板自己直接做产品经理或者开发经理,那还是算了吧。

产品经理被迫离开前和老板聊了许多次,但是后来还是走了。之后,老板这么对我说:“晓峰,你们这个新产品方向偷的是别人的idea(点子)。这些我都会安排人去调查,不过我现在太忙,没有时间搞这个事情。既然新的产品方向已经确定,你们就full speed ahead(全力投入),把它做好!”

从这个时候,我开始对人人网失去信心,属于被蛇咬了一下。管理上有个基本的原则: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这个管理原则老板可以不懂,但是老板至少应该知道人情世故,就算怀疑也不要先说出来,调查明白先。

有一个人人网非常资深的总监,和我一起聊天,她说了一句话,让我有点彻头彻尾醒悟:内部创业,你首先要想清楚老板要什么,而不是你的用户要什么。这话理论上不一定正确,但是绝对有现实的意义。

百度文库从2011年3月开始,由于种种原因(新任产品经理的兴趣点、版权问题的困扰) ,开始做电子付费阅读方向。这个当时我非常反对,不过我4月份就走了。后来百度还收购了已经发不出工资的番薯网,到2012年初也彻底放弃了,团队业务也都解散。

那么,我们需要想想,百度老板对文库的希望是什么?对新产品的希望是什么?是希望你每个月赚20万,还是希望你能够去弥补网页搜索的内容?答案肯定是后者了。所以贴吧做打豆豆,空间开放平台接入游戏,文库卖书,最后都得歇菜。但是百度游戏的情况又不同了,老板对它的定位是赚点小钱,搞独家代理做面子、做品牌的事情也违背初衷。

风车网作为人人网和艺龙合资的项目,我们需要明白董事会需要什么。

我们先来看艺龙。 艺龙是一家传统的OTA公司,老板以前是宝洁卖卫生巾的(这个不是什么讽刺,宝洁的管理非常出色,业务真的做得很好),他对蜻蜓的希望只有一个:利用人人网的流量进行产品销售。所以风车下个月就要能赚钱。

我们比较一下同样的产品在糯米网旅游频道和go.qq.com的情况,前者非常符合艺龙的需求,每月能卖2.4~3万间夜房,后者由于腾讯没有投入推广资源,估计会落得撤掉的下场。所以,社交旅游这个概念,在艺龙听起来,估计就和废物差不多。

我们再看陈老太太,他其实明白社区这个东西需要经营,但是面对从20美元跌到3美元的资本市场压力,老太太经常说的是我给你导100万人人网核心用户过去,这个产品能够自己起来么? “I don’t want money, I want success!(我不要钱,我要成功。)” 他着急出产品,着急出名(不要听一个人喊的现实主义口号,要看一个人追名逐利的行为)。

善待你的下属

无论是创业还是内部创业,要和愿意跟随你的手下在讲清楚机遇的同时,讲清楚风险。不然失败后,你最大的内疚肯定是对这群跟着你赴汤蹈火的兄弟。

2010年我组建百度日本IS技术团队,有许多同学都是我“忽悠”过去的,虽然自己尽了最大的力,但是毕竟我也是泥菩萨。2010年10月,百度体面地关闭日文业务,这是我这辈子最煎熬的时刻,我想我永远记得花3个月组建的30人技术团队,再花3个月打造成为明星团队,最后花3个月时间送走的每一个兄弟姐妹。不是因为别的,是因为内疚,因为自己没有和他们说明白风险(或者当时自己没有看到风险)。我现在还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,每一个人的眼神。

后来到人人网,觉得自己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风险了,所以对于每一个朋友,我都说了相关的风险。还有几个朋友希望过来,但被我拒绝了。风车上线前一个月,刚过完年,老板突然说要关掉产品。那个时候,我也很郁闷,因为2月份是最难找工作的时候,加上2012年年初,整个IT行业不景气。后来,和老板争取了3个月的时间,上线产品,找融资,到5月份解散的时候,已经比较平静了,该找下家的都已经找到了。

有追随我的手下,降薪加入人人,进入了静安中心的作坊式锅炉房; 有追随我的手下,希望放弃百度Offer加入风车团队,只因为团队氛围和对产品的认可;有追随我的手下,身兼数职,加班加点,只因为团队需要;有追随我的手下,去忍受那复杂的报销制度,恶心的内部推诿。我觉得,人生最大的资产,就是这些朋友。风车在,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朋友,风车不在了,我也会帮助他们每一个人。

最近和朋友聊,他说,晓峰你有睡不着的时候吗?我说有啊,流量涨我睡不着,流量跌我也睡不着。朋友说,不是这个意思, 麦帮网的刘建国睡不着,是因为那帮追随他的朋友,那些降薪跟着他的朋友。

 

活下去是创业的关键

现在创业,门槛越来越低了。自己有什么骨灰级的爱好,做个产品出来;做技术的,可以做些服务或者应用出来;做产品的,平时多看业界产品,多看Techcruch(著名科技博客),有自己的思路了,复制一个出来;做运营的,有什么线下资源,开个小店或者做个流量入口。门槛低是互联网的特点,但是,进入容易也标志着容易死掉。

自己创业,活下去是关键。你得选个靠谱的方向,或者你的钱够你试错许多次,可能让你交一些学费后找到方向。仔细地规划你的钱怎么花,每一个关键点大概在什么时候,你的钱是否可以支撑到那个时候;什么时候能够开始有收入,ROI什么时候正向;估计每个阶段的风险,估计投资后的问题;关注用户的留存率,关注团队的士气和忍耐度。

公司内部创业,活下去也是关键。比较麻烦的是,内部创业还会面临老板的问题。很多时候,选择的方向不是你定的,而是老板决策后安排的。那么内部创业,首先是要搞清楚老板到底要什么,搞好向上管理非常重要。如果风车再做二次,我觉得我能够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。老板或者董事会不支持你了,再好的规划也不管用。

举个例子吧。最近接触了家传统公司,他们董事会希望在互联网行业有所突破,最终选择了亲子方向,因为老板们都有小孩,觉得对这个方向比较了解,也比较有潜力,但做什么、怎么做,他们也不知道。

如果让我去做这个项目的CEO,首先,我会了解各个老板的情况,了解投资的大概规模,公司对这个项目时间上的期许(说白了,是很急躁还是安心发展它,大部分都是前者),老板希望这个项目解决他什么问题。然后我再去了解业界的产品、产业链的情况、美国同行的情况。最后做些用户调研,如果碰到做这个行业的产品或者运营就更好了。选择几个切入点,做好这几个切入点的分析(每个节点的规模,人力和资本的投入、产出,竞争壁垒);对于有同类产品的,要搞清楚对方发展的具体情况,自己为什么还有机会;对于国内没有的产品,要搞清楚别人为什么不做(多和别人交流,不要以为自己是独创,你想到的肯定有无数人想到或者试错了);最好,还能画些简单而华丽的主要功能UI设计图出来。

以找投资人的心态和准备,去争取一个你觉得靠谱的方向(符合公司基因,符合市场规律,符合投入规模) ,让他们对这个事情信心十足,让他们做好更长期投入的打算,让他们明白各种风险都是在你的掌控之下,让他们知道每个节点的前景和时间点,争取到成文的支持。然后找到符合基因的产品负责人、运营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,开始搞起来。团队组建、文化组建、公司内部关系梳理这些就不讲了,大同小异。

做的过程中,也要做好项目的进展汇报,不断地给老板打气,让他保持对项目的信心。比如,汇报项目的阶段性进展,让老板觉得可控;汇报业界同类产品的发展,让他们看到业界认可这个方向;汇报和感谢内部的支持,让老板知道,让兄弟部门更加支持;随时汇报遇到的重要问题,让老板知道你有控制力;需要什么重要资源,描述清楚投入产出,让老板愿意割肉;老板喜欢细节的,材料准备完善一些。毕竟,大公司里做什么,也都是做职业经理,做好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,容忍包容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,分清楚哪些能够控制、哪些不能控制,是大道理。

不是为了别的,是为了创业能够活下去。

弥补创业基因不足

风车解散消息传出后,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都来安慰我,也有人会说为啥失败,注定失败什么的。我一直认同这样一些道理:创业成功是偶然,失败是必然;成功的企业有它的共性,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;从别人失败的创业中学不到太多有用的东西,只有自己刻骨铭心的失败后才明白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。

最近和朋友聊到做产品经理的基因问题。一个好的产品经理,需要拥有自己去做的产品的个人基因,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得多。比如,不用论坛、微博和Facebook的人做社区的产品不合适;不用360客户端的人做客户端也不合适;不爱好旅游的人也别做旅游产品;没有小孩的别做亲子产品;没有退休父母的人,也别做老年人的产品;不爱摄影、不玩单反的人,别做相册产品;不爱AV、不收藏种子的人,别做海量存储产品;没有上班一台机器,下班一台机器的人,也别设计云存储产品。

这里描述一个道理——自挠其痒(scratch your own itch) ,做的产品才有感觉,会用竞争对手的产品,分析优劣势,才会用自己的产品,才会和用户打成一片获得反馈。运营和设计也是这个道理,所以我招运营的人一定会看看他的微博。

创业也有个基因的问题,这个是我失败后学会的。在我看来,创业者分为这样几种:搞纯IT的(学校或大公司出来的产品技术人员) ;传统领域的(媒体、金融、房地产之类的) ;搞运营的(大公司BD、 运营、市场,之前小公司创业的许多人也是)。

搞纯IT的,想法容易过于简单,对市场和用户太乐观,能做出叫好的产品,但是很难叫座。非常冲动,有个简单的想法就出来干,也有可能成大事,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。

搞传统的,想法很直接,有资源,做东西离钱很近。做的东西大部分被人鄙视,但是能够很滋润地发小财。非常现实,东西也很简单实用,比如大部分的淘宝店主。

搞运营的,想法比较复杂,对于市场和用户反馈比较正面。比较难做出产品来,折腾很久才让人知道它到底是啥。这些人许多都是某个行业的骨灰级玩家,有丰富的资源,很容易折腾出各种论坛、组织平台出来,线下搞得风生水起,但来钱很慢。

创始人是什么人,直接决定着他的创业基因,所以需要比较互补的联合创始人来弥补。搞IT的+搞运营的,可能能够做出一款稳扎稳打的产品, 比如豆瓣,也可能是个很不靠谱的产品;搞IT的+搞传统的,能够做一个比较刚需的产品,比如京东; 搞运营的+搞传统的,能够做出一款很好的产业附属产品,比如大谷; 如果三个方面都不错,那就非常好了,比如微博就是这样的产品(比较专业的产品和设计,很强的媒体和名人背景,超强的运营)。

关键词:创业